- 于梅春;张登春;陈世强;
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并践行了基于专业认证要求的OBE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改革。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设定与行业需要对接的教学目标,安排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授课紧密结合实践教学,通过开设典型课程实验,精心安排实习岗位,积极指导专业竞赛等,全方位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严格按照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需要,不断完善评价机制,优化师资结构,坚持持续改进,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024年04期 v.29;No.116 546-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 庄玉玺;费显斯;刘雷;
近年来,以“重评”历史、“还原”历史为旗帜的历史虚无主义,迅速在网络空间蔓延,借助网络空间交流便捷、传播迅速、受众面广等特点,肆意散播“否定历史”、诋毁英雄烈士等错误言论,冲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而由于其传播方式更具隐蔽性、传播话语更具诱导力、传播对象更具年轻化、传播内容更具情感化,给大学生群体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难度。基于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应采取有效治理,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的传播,从而化解大学生群体受到的负面影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2024年04期 v.29;No.116 554-558+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 潘小玲;罗朝新;
创业是实现高质量就业和自我价值的一种形式和途径。创业价值观在高校毕业生创业过程中影响创业动机、创业行为,是在创业目标、取向、手段、评价等方面的态度和价值准则。通过对桂林某高校851名毕业生的创业价值观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属地、学业成绩、毕业生父亲教育程度、毕业生参与创业情况等不同群体的高校毕业生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数据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创业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以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创业价值观:基于高校毕业生较高的创业意愿,构建“四位一体”创业价值观教育协同机制;基于群体属性因材施教,多维度培育具有正确创业价值观的高校毕业生;基于高校毕业生创业价值观的多元化,开发精准创业分类数据库;基于高校毕业生创业价值观的不均衡性,建立客观的创业价值观教育评价研究体系。
2024年04期 v.29;No.116 559-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 李容;朱帅玲;黄静;
以中国知网(“CNKI”)检索《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全部文献为数据来源,并对简讯、征稿启事、版权要约、贺信等非论文条目进行手工清洗,通过文献计量法,对论文的标题、作者、机构、基金项目、出版年和下载量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运用CiteSpace软件,从发文情况、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聚类等维度,对学报的发文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构建了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结果显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自创刊以来到2023年12月30日,共发表学术论文3 096篇,总下载次数611 926次、总被引次数8 645次、收录基金论文1 100篇。研究结果表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的科学性、学术性在不断增强,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在持续提升,为学校科研和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创新办刊思路、推进特色化办刊、提升办刊水平,对深入了解期刊学术贡献、推动学科交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4期 v.29;No.116 572-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 刘伟;
教学质量保障是教育质量保障的核心下位概念,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手段。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保障研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的重要内容。新建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指向、以先进理论为构建基础、符合外部评估标准、彰显自身办学特色。但是,囿于自身客观情况,新建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面临教学质量保障机构不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标准不全面、教学质量保障运行不高效、教学质量保障文化不成熟等困境。为此,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健全质量保障机构、制定完善的质量保障标准、形成质量保障流程的有效闭环、培育教学质量保障文化、提升教学质量数据治理水平。
2024年04期 v.29;No.116 582-586+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 黄少波;王岩;李康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学生作为服务国家繁荣和民族兴盛的重要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通过选取广西15所高校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广西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成效已逐步凸显,了解民族文化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方式和渠道更便捷、更多元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更多样化。同时,也面临着学生自身参与感不强、家庭教育参与较少的问题。促进广西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升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应从强化理论教育、聚焦实践活动、注重平台搭建方面着手,精心打造符合广西大学生特点的教育路径。
2024年04期 v.29;No.116 587-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 李中焘;周元玲;
在人工智能时代,虚拟现实技术正为地方高校的“第二课堂”注入新活力,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力量。研究显示,这项技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然而,地方高校在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时,仍面临资源匮乏、学生参与度低以及内容单一等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策略,以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中的广泛应用。这些策略的实施,有望提升地方高校的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强支撑。
2024年04期 v.29;No.116 594-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 胡泽民;钟洁;李刚;
对高校课程思政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既能够保证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正确方向,也能够推进育人长效机制建设。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课程思政的7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的课程思政评价模型,对课程思政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通过对某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分析,提出相关管理和建设工作建议,为其他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2024年04期 v.29;No.116 600-6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 雷冬红;
数智时代已经到来,由此催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智能思政。智能思政是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样态和新机制,极大助推了高校智能思政的建设和发展,既是解决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创新之困”的有效之策,也是践行数字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需。推进智能思政建设,需从思政教师智能素养、多模态学习分析、智能技术改进、机制建设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才能应对智能思政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挑战,实现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融合,推动高校思政实践新发展。
2024年04期 v.29;No.116 608-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 陈国信;周美玲;
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高校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其中实践育人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新时代对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育人目标上,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育人内容上,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育人方式上,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文章从广西高校实际出发,提出当前广西高校实践育人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育人目标模糊、导向不明;育人方式单一,缺乏多元;育人内容陈旧,缺乏创新;学生参与度低,主动接受性差。因此,结合实践育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加强思想引领、整合实践育人资源、创新育人方式、完善育人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构建高校实践育人机制。
2024年04期 v.29;No.116 614-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 贺莉萍;陈义玲;
大模型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大学生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实现个人发展,对于高校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大模型技术的当前发展情况,分析了其对职业市场和技能需求的影响,并提出了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应采取的策略,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变化带来的职业挑战。
2024年04期 v.29;No.116 620-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