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帅;钱周伟;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之任的时代新人,应当以增强当代中国青年的民族志气、骨气、底气为着力点。从毛泽东民族自信思想中汲取精神养分,培育有强烈民族志气的时代新人,需要引导当代中国青年在精神层面形成担当民族复兴之责的主体意识,在实践层面树牢担当民族复兴之责的行动自觉;培育有强烈民族骨气的时代新人,需要引导当代中国青年坚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顽强意志和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决心;培育有强烈民族底气的时代新人,需要引导当代中国青年铸牢理想信念之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立场、不断增强服务国家民族发展的本领。
2025年02期 v.30;No.120 26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 李孟星;李银兵;杨元妍;
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长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各种叙事方式,利用多样化的叙事技巧冲击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我们党百余年来的光荣作风与优良传统的具体展现。以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为中心揭示历史虚无主义叙事逻辑的本质,进而提出从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四个向度来破解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底色上的“虚无性”、价值追求上的“消解性”、道德选择上的“逆反性”、道德实践上的“颠覆性”的实践策略。
2025年02期 v.30;No.120 274-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 王肖芳;刘晓东;王伟;张云;
我国建筑管理正面临从粗放增量到精益求质的转型,急需技术和管理能力兼优的复合人才。传统工程管理专业采用标准化课程教学,知识传授较少贴合实际工作场景需求。通过引入OBE理念,以工程经济学课程为例,用学生预期学习成果驱动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并实施SPOC混合式教学设计及教学评价,结果表明:教学质量有显著提升。对工程类课程教学改革方向和思路有参考意义。
2025年02期 v.30;No.120 282-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 刘旭薇;陈俊乐;梁军;
立足思政课视角,探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困境与对策,对于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矛盾仍然存在,主要体现为课堂知识传授与学生实际需求的矛盾、正向思想引导与外界反向渗透的矛盾、教学预期成效与学生现实反馈的矛盾。为此,深入思考思政课视角下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困境,并探索破局之道,提出以有意义的情境式课堂深化价值感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引领作用、以价值为导向开展过程式学习评价等对策,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塑造大学生科学正确的价值观。
2025年02期 v.30;No.120 291-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 王兰文;黄梅芳;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优化教育资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手段,资助育人作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打造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已经成为高校管理者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随着高校资助工作的纵深推进,学生能力拓展受限、形式单一、育人成效不显著等都制约着高校资助育人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学生成长发展为出发点,以“三全育人”为落脚点,精准识别困难学生,筑牢资助育人根基;协同联动,形成全员育人合力;统筹规划,加强全过程育人衔接;启智润心,提高全方位育人效果,最终形成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2025年02期 v.30;No.120 298-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 张岩;吴学东;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这一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源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党的文化建设理论成果为基础,以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养分,有着极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作为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立场的交融、继承传统与面向现代的交汇、民族立场与世界情怀的交织、文明理想与实践追求的交结,彰显出“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质。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的背景下,这一思想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与突破,谱写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凝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世界性贡献。
2025年02期 v.30;No.120 305-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 张贝;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新论断,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战略部署,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实现。这个论断的提出有着深刻的背景因素,分别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历史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现实需要。新时代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对准目标,多方发力。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重努力:一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二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让世界聆听中国的声音;三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2025年02期 v.30;No.120 314-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 朱会华;梁凡;蒋继平;
通过量化分析2014—2023年国际图书情报领域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相关文献,了解该领域研究发展的现状、热点并展望其发展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筛选出的1 007篇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对发表时间、学科分布、作者分布、国家分布、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处理和分析。国际图书情报领域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呈现出发文量逐年递增、学科交叉特点显著、稳定的研究群体以及核心作者产出不足等特点。研究发现,图书情报领域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信息服务、数据挖掘与处理、网络舆情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等领域,未来该领域发展将更加关注跨学科的智能信息服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以及智能数据服务的创新应用。
2025年02期 v.30;No.120 322-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5K]